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更新也在不斷加速。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將紅色革命遺址(文物)保護與城市更新改造結合起來,如何讓紅色文化資源利用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相互促進,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現實課題。
以首都北京為例,該市2021年和2022年共公布兩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88處、可移動革命文物2646件/套,這些都是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近年來,雖然北京在城市更新中不斷創新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利用方式,但也存在著傳播樣態簡單、內容同質化、敘事路徑單一等問題?;诒本┦小八膫€中心”的戰略定位,筆者認為可以從保護模式創新、傳播模式創新、文旅模式創新、資源布局創新等維度,進一步健全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體系。
推動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方式轉型
對于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永遠都應放在第一位,只有保護好了,才能更好地開發利用。對北京而言,實現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方式轉型,一方面要做好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性復原、紅色文化藏品的收藏和保護;另一方面要把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做好紅色文化藏品及建筑的展覽展示,讓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
首先,要細化針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統計調查工作,摸清紅色文化資源的家底,盡快建立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其次,應制定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修繕規劃,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設施的建設和日常維護,確保紅色文化資源的安全完整。再次,應建立健全針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法律保護體系,加大安全巡查檢查和執法力度,完善紅色文化資源安全保護的長效機制。最后,應確立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及發展的新路徑,充分利用好大數據等新技術,通過對革命遺址、革命建筑、革命文物等進行拍攝和掃描,對相關歷史人物進行訪談等,實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存。
建構當代人對紅色文化的深層記憶
目前,不少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展示和傳播,已開啟由實體化向數字化轉變的進程。以北京為例,香山革命紀念館先后推出虛擬展館和數字展廳,東城區也推出3D全景云上數字展廳,將紅色主題展搬上“云端”。這些案例表明,凝結著“人”“事”“物”等革命歷史信息的實體展品與新型媒介的有機融合,一方面能夠形成紅色文化遺產數據庫;另一方面能夠激發紅色文化資源的活力,擴大紅色文化資源的影響力。
在紅色文化資源展示傳播由實體化向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受眾可能被新技術吸引而對“老故事”的印象不深;二是紅色文化資源在有限形式(紀錄片、VR體驗、智能講解)的加持下,可能會產生同質化、碎片化的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應強化紅色文化傳播的系統性,借助媒體融合的傳播優勢建構當代人對紅色文化的深層記憶。
首先,可以大力發展紅色“打卡游”。以北京為例,可以將中國共產黨北京早期革命活動地(北大紅樓)、抗日戰爭紀念地(盧溝橋)、與建立新中國相關的紀念地(香山革命紀念地)三大主題片區進行串聯,通過設置地標式的紅色符號景觀,讓游客體驗到“紅色打卡”的在場感,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為游客帶來“搜集式”“任務式”的革命文化體驗,讓紅色故事在一次次儀式化的體驗中深入人心。其次,可以深入挖掘不同歷史博物館自身的紅色故事,從人物、事件、歷史建筑中提取紅色元素來打造特色品牌。最后,在紅色文化資源的展覽展示中,展覽展示方式要適應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傳播規律,在平等的溝通交流中發揮紅色文化的引領作用。
幫助青少年建立與紅色文化的情感連接
《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1)》指出,黨員和青少年是紅色旅游的核心客群。據統計,2019年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接待14歲以下游客和黨員近1億人次,占經典景區接待游客總數的25%以上。應該說,能否引起青少年的共情共鳴,是衡量紅色文化傳播效果的重要標準。
當下,大部分紅色景區與紀念館對紅色文化的傳播,仍以“參觀—講解”的模式為主。雖然一些場館引入了“布景還原”“換裝游覽”等沉浸式概念,但實質上依舊是說教模式。這種模式并不能滿足青少年群體的需求,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革命戰爭年代的崢嶸歲月,單純的“參觀—講解”模式也許能讓他們了解一些紅色歷史知識,卻難以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因此,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就要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服務,推動紅色文化資源敘事路徑的轉型。例如,紅色景區可以結合自身特點打造凸顯紅色主題的故事劇本,將“結果”還原為“過程”,為參觀者打造如同革命先輩所處的艱難環境那樣的擬態氛圍,使參觀者在紅色故事的“敘事語境”與“角色感”中重新認識中國革命,重新感受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從而完成從參觀者到參與者再到傳承者的身份轉變。
目前,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澗溝村依托“平西情報聯絡站”打造的“特色紅色教育課程體系”,通過“沉浸式實景+VR虛擬空間”的方式,使游客置身于妙峰書屋、福興商號、北平民宅、蘇靜山洞、前線指揮所、前線戰場等6處影視級布景空間中,將搜證、邏輯推理等相關角色扮演與紅色主題教育融合起來,既能使參觀者深入了解老一輩情報人員與敵人斗智斗勇的驚險過程,也能加深參觀者對老一輩情報人員堅忍不拔革命精神的體悟。事實證明,這種敘事路徑的轉變有助于參觀者建立與紅色歷史文化的情感連接。
在多維聯動中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紅色精神的弘揚離不開每個個體的傳承,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只有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積極作用,在多維聯動中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才能有效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播和紅色精神的傳承。就北京而言,應發揮首善之區的區位優勢,將紅色資源進行歸類劃分、串珠成鏈,并將其嵌入高校大思政課、鄉村振興之中,形成“紅色+”的發展格局。
首先,可以聯動學校,用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厚史料支撐大學、中學乃至小學的思政課建設。北京既有見證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歷史的北大紅樓,也有長辛店“二七”革命遺址群;既有記錄抗戰歷史的盧溝橋,也有見證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雙清別墅,這些紅色文化資源能為學校的思政課提供最生動的素材。
其次,可以聯動遠郊,用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位于北京門頭溝的馬欄村是用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的成功典范。馬欄村依托平北抗日根據地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成功打造了“紅色馬欄”的文旅品牌。2019年,馬欄村開展的大型沉浸式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接待了10萬余人前來參觀,為低收入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平臺,使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成功實現了紅色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連接。
?。ㄗ髡撸河谛≈?,系北京語言大學文學院教授)(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決策咨詢項目“健全首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體系研究〔22JCA002〕”成果)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01日 13版)